非凡十年 | 美丽河南:黄河两岸风光好
2022-10-31
非凡十年 | 美丽河南:黄河两岸风光好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刘晓阳
浩浩黄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时代强音,古老黄河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作为重大战略的提出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河南牢记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在聚焦生态河、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上持续发力,以绿起笔,绘出沿黄生态的美丽画卷,黄河的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
聚焦生态河
这个“十一”假期,近郊游成为很多郑州人的首选,景色优美、绿树成林、空气清新的沿黄生态廊道,迎来了大批游客。
“太好玩儿了,孩子们来了就不想走。”郑州市民刘立伟说。10月7日,抓住假期的尾巴,他带着三个孩子来到郑州马渡黄河风景区,孩子们在这里搭帐篷、野餐,还玩起了滑板和篮球。“我喜欢这里,因为有母亲河和大自然。”刘立伟6岁的小儿子说。
如今,沿着黄河从三门峡一路向东,这样的美景处处皆有。河南坚持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两岸生态环境发生巨变,黄河正成为中原大地的“绿色飘带”。
编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
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目前,沿黄生态廊道干流右岸已基本贯通,左岸已贯通489公里。
推进黄河湿地公园群建设。3年规划新建52个湿地公园,逐步形成“一县一湿地”的生态保护格局。
水资源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河南黄河连续22年不断流,助力引黄灌区连年丰产增收。10年来,河南黄河干流累计调水317.73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57.25亿立方米,河道基本生态功能得以维持。
如今,黄河孟津段,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在此惬意生活;新乡、开封等地黄河滩区,前来越冬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数量稳定在350多只;天鹅之城三门峡,大天鹅数量从10年前的几百只增至上万只。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守护母亲河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
去年9月下旬开始,受强降雨影响,黄河干流及多条支流接连涨水,洪水历时47天,场次之多、量级之大、历时之长历史罕见。
“4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大流量持续了20多天,黑岗口下延控导工程出险最多,达194次,最多时一天抢险10多次。”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潘佳良回忆说。
面对严峻挑战,河南1.5万名干部群众日夜巡堤查险,奋战55天,在711公里黄河大堤上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实现了“不死人、不漫滩、不跑坝”的防御目标,夺取了黄河秋汛洪水防御的全面胜利。
连续21年实施小浪底调水调沙,建成501公里的标准化堤防、98处控导工程,积极推进“二级悬河”、游荡性河段治理,加强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构筑大河安澜的坚实屏障。
黄河水工程综合调度理论技术体系,在应对2021年历史罕见黄河秋汛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花间洪水预报及极端暴雨洪水移植分析研究,可将洪水预见期从目前的7小时提高到20小时……去年10月揭牌成立的黄河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初步建成的数字孪生黄河,为黄河的长治久安装上“最强大脑”。
建设幸福河
在黄河入豫第一村——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小广场一角,一堆堆黑色的花椒籽,散发阵阵清香,通过机械设备打包后,成为商品饲料出售。杨家村是个“花椒村”,花椒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了一半,种植面积有三四千亩。
“别看这小黑籽,南方客商收购用作鱼饲料,每吨可卖2450元,要再榨成工业用油,每吨可卖7000元。”村民王生财说,连晒干的花椒叶也有人收购,每吨可卖1200元。小小花椒铺就当地的致富路。
“风沙漫天,荒凉破旧,鸟都不留”,这是昔日的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张湾村。如今,这里玫瑰怒放,河天一色。
近年来,张湾村依托黄河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玫瑰产业,通过以土地入股社区合作社的方式,为村民提供玫瑰花苗及管理技术,并以10—12元/公斤保底价回收玫瑰花,农户种下后第三年进入盛花期,每亩年纯收入3500元,第四年及以后,每亩年纯收入不低于5000元,实现“花”开致富。
从灵宝杨家村到开封张湾村,如今的黄河两岸,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小村庄比比皆是。围绕有机菌菜、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利用沿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由一产为主导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沿黄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大河东流,天高地阔。中原大地,风光无限。
亲历者说
数字化技术 让黄河保护焕发新活力
黄河设计院云河科技执行董事 侯红雨
我从事水利与信息化工作多年,目前正致力于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近年来,依托国家和水利部重点实验室,我们团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自主研发了“小禹智慧防汛机器人”,这是我国水利行业首个投入应用的智能防汛系统。
“小禹智慧防汛机器人”的大脑——小禹智慧防汛系统,集成了黄河辞典、防汛知识、水利知识等,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研判汛情态势,预测灾害发展趋势,科学制定调度方案,有效提高了防汛指挥决策效率。
在2021年黄河秋汛洪水防御中,该系统实现了防汛信息快速精准查询、汛情智能分析推送,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防汛决策提供了高效支撑。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国之重器,我所负责的数字孪生小浪底工程是今年水利部确定的头号先行先试工程。数字孪生小浪底工程是把小浪底水利枢纽按一比一的比例“装进”计算机,通过各种算法进行模拟仿真,让计算机的小浪底与真实世界同步,实现了全要素场景模拟仿真及空间计算分析等重要功能,保障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织牢了黄河抵御自然灾害的防线。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国内外没有范例,工作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创新和技术攻关。基于数字孪生小浪底工程技术方案,我们已形成了行业首个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
黄河宁,天下平。这10年,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黄河保护治理工作焕发了新活力,黄河变得越来越安全、干净、绿色。
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治水工作的倍增、赋能作用,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爱鸟于心 护鸟于行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 马朝红
我是一名护鸟员,爱鸟于心,护鸟于行。多年来,我用相机记录了孟津黄河湿地的生态变化。
10年前,湿地部分区域有不少采砂企业,每天往来的采砂船、大型机械在黄河边采挖砂石,拉砂的车辆尘土飞扬,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环境,影响了鸟儿的栖息。每当看到这些,我都十分痛心。
近年来,洛阳孟津区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展多部门联合行动,重拳出击,彻底取缔采砂企业,清退畜禽养殖和鱼类养殖,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恢复后的湿地满目翠绿,众多鸟儿栖息嬉戏。岸边的沙土壁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崖沙燕的洞巢,每年4至6月,数万只崖沙燕在此栖息繁殖,它们有的低空盘旋,有的追逐嬉戏,有的将觅得的食物喂养幼雏,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10年前,保护区记录到鸟类245种,如今,鸟类记录已增加到31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14种,鸟类数量达15万余只。比如,白鹭目前有2000多只,原来仅约300只;普通燕鸥有2300多只,以前有几百只;斑嘴鸭现在处处可见,原来仅有1000只左右。
如今的孟津黄河湿地,不仅是鸟儿的乐园和沿黄生态屏障,更成为网红打卡地,引得不少游客前来享受好生态。
专家点评
科技创新 助力黄河防汛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赵连军
黄河科研是提高黄河防洪技术水平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科研人员持续推进水利科技创新,用高水平科研成果助力黄河防汛。
开展全方位原型监测,支撑工程安全防护。近年来,黄科院陆续配置了无人机、无人船、ADCP等先进监测系统与设备,并结合遥感卫星,实现了对空、天、地、水下有机结合的水情、工情、险情多要素全方位实时监测。每年汛期均对水沙调控过程中的重点河段、重点工程开展全方位现场观测、查勘,监测分析重点工程局部流场、水深、根石、水下地形变化,及时预判易出险工程和部位,为汛期工程安全防护及防汛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提高防洪“四预”能力。以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为抓手,加强黄河流域算据、算法、算力建设,通过对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全要素的数字化映射,相继建成了“黄河智慧防洪系统”“黄河智慧防凌系统”,强化黄河防洪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连续7年,利用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实体模型开展洪水预演试验,预测河势演变、畸形河势河段河势调整、工程险情、漫滩范围及顺堤行洪等情况,提出汛期需要重点防守的河段及工程坝垛,为指导黄河下游防洪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聚焦确保黄河安澜的关键问题,持续加强机理研究。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水库高水位运用淤积规律与汛期水库排沙调度、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畸形河势现状及治理措施、冲积性河道冲淤及过流能力变化、现状边界条件下漫滩洪水演进过程与灾情评估、黄河下游控导工程出险特点与险情评估等专题研究,解决问题背后的机理性科学问题,为成功应对2021年黄河秋汛洪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