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专家介绍
本会章程
本会简介
本会机构
下载中心

动态信息

沙尘又来了,我们能怎么办?

创建时间:2023-03-23
沙尘又来了,我们能怎么办?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原二军 
 

3月22日一早,当北京上班族们一早走出家门,看到天空变成了土黄色,停在路边的车辆上落满了一层土,大家意识到,沙尘天气又回来了,距离3月10日的那次强沙尘天气,也就不到两周。而就在近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刚发布了《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近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对此,有人不禁会有疑问:绿化成效这么显著,这么还会有沙尘天气?我们能怎么办?

 

3月21日—22日,我国华北、西北迎来了大范围的沙尘天气。图为沙尘天气下的北京街景。

 

植树造林或种草能减少裸露的土地,自然有助于抑制及减少沙尘天气的发生。但由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北边是蒙古高原的大戈壁,西边有几大沙漠区域,加上冬季西伯利亚强冷空气频繁发生南下,这使得沙尘天气并不是今天才会发生的现象。我国历史史料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沙尘和沙尘暴天气的记载。如在现存殷墟甲骨刻辞中,就有多次春季大风的记录,同时也有“雨土”即天降土如雨的记载。考古学家在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现的一块汉简,上面有“日不显,风飞沙,霾雾蔽天,遗马失车”的记载,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沙尘暴文物”。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开垦荒地、砍伐树木,导致沙尘天气愈发频频发生。对于北京地区来说,据史料记载,沙尘暴天气持续时间最长的,发生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京师有大风,起自西北,飞沙扬砾,昏尘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自后,每日寅时风起,万窍争鸣,戌时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这次沙尘暴发生时间竟长达44天。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为改善生态环境,我国于1979年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防风固沙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随着近些年加大了退耕还林、在华北和西北地区种草防沙等措施的力度,我国国土上绿色面积越来越大,防风固沙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位于北京西部的库布齐沙漠和北京正北方的浑善达克沙地,曾经是北京风沙的主要来源,经过30多年的治理,前者的三分之一变成绿洲,后者的沙源工程区植被盖度较治理前普遍增加30%以上,有效减少了风沙天气的发生。这一点对于许多北京人来说也有明显感受,上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一到春节,北京大风沙尘天气就很明显,但从2010年以后,发生强沙尘天气的次数就很少了。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其沙尘发源地不仅仅局限于我国境内,位于蒙古国南部、横跨中蒙两国的戈壁沙漠,也就是历史上区分漠南漠北地区的地理分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沙尘天气策源地。3月以来影响北方广大地区的沙尘天气,其沙源就主要来自于这一区域。要从根本上消除沙尘源头,是不现实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沙尘天气面前就只能止步不前。有数据显示,在风速较小的情况下,风沙移动的距离有限,影响范围也有限,我国这么多年推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措施在减少这类沙尘天气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并且仍有继续扩大这种效果的范围。只有在风速很大的情况下,位于遥远戈壁地区的沙尘才会随风飘至数千米的高空,对我国多地造成影响,甚至还会继续向东飘去,降至海洋中。但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俞永强研究员的研究,沙尘暴带来的并不都是负面的影响,对海洋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沙尘暴里会带着很多营养盐,这些营养盐最后会沉降在海洋里,给海洋带来“肥料”,成为维持海洋生物链的重要一环。

 

从这个角度想一想,面对沙尘天气,能怎么办?应该是一方面继续采取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减少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做好沙尘天气相关的科普工作,让人们能够科学认识沙尘天气,并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应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