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共绘美丽河南 ——河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70年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也不断深化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步稳蹄疾。
在探索发展道路的奋斗历程中,我省不忘污染防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近年来,河南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步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的环保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工业化还处于初期阶段,人们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污染、环境公害还知之甚少,但党和国家从国外暴露的环境公害事件中,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72年,中国派团参加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中国环境保护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开始关注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河南环保事业相伴而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那一年,河南省也成立了省人民政府“三废”治理办公室。197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出台,同年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成立。1983年,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下设环保局,主要工作是对废气、废水、废渣工业“三废”进行综合治理。1986年机构改革,省政府把环保局从正处级升格为副厅级,公开选聘局长、副局长。1994年11月,在省政府机构改革中,省环保局升格成为省政府正厅级直属单位。2009年,省环保局升格为省环保厅,正式成为省政府组成部门。2018年11月,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在省环境保护厅的基础上,扩大部分职能,组建省生态环境厅。
环保机构的不断升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政府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我省环境保护也由此展开。
1978年到1988年,我省处于乡镇企业起步阶段和工业企业恢复起飞阶段,当时整体环境质量保持较好。1988年到1998年,改革大潮汹涌澎湃,我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部分地区忽视环境成本招商引资,污染问题开始凸显。
因投资小见效快,一大批“十五小”企业蜂拥而上,小型皮革厂、造纸厂、皮毛厂、淀粉厂、食品加工厂、药厂上马,因当时的工艺水平低,污染大,生产废水直排造成河流严重污染。
当时国家提出“九七达标”治理淮河,要求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处于淮河上游的河南积极投入治理行动中,1996年河南省对淮河流域2800家“十五小”企业实施了关闭,1997年省辖淮河流域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566家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完成“九七达标”任务。1998年以来,河南省开展水污染治理环保零点行动,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2000年基本实现了“一控双达标”,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水环境有所改善。
当年我省是造纸工业大省,造纸废水治理水平低,造成部分河流污染严重。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到2005年年底前全省完成造纸工业调整,通过关、停、并、转和深度治理,解决造纸工业对地表水环境污染。2003年以前,新密市大隗镇有造纸企业360家,通过综合整治建设了48座污水处理设施,规范了48个排污口。当年通往大隗镇的公路彩虹门上有一排蕴含荣耀的大字“中国造纸第一镇”,造纸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该镇立即拆除了彩虹门。2005年全省如期完成造纸产业结构调整,河流水环境逐步变清。
随着城镇化加快,激增的生活污水污染河流问题凸显。2003年,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07年全省县县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目标。2007年11月底该目标如期完成,通过工程项目为河南水环境改善和完成总量减排指标奠定了基础。2007年11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国现场会在郑州召开,对河南在全国率先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随着工业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大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问题开始显现。
2008年开始,我省针对煤电机组、耐火材料、水泥、砖窑、电解铝等污染严重行业,持续开展了环境综合防治,关闭淘汰了一大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生产线,实施耐材炉窑改造、淘汰所有水泥立窑生产线、淘汰电解铝自培槽、燃煤电厂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部分地区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粗放式发展带来的污染危害逐步显现,环境问题也逐步被党和国家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考虑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提出并最终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针和政策日趋成熟。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上世纪90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大会报告,并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系统部署和安排。
作为中部发展大省,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加快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重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理念、环保工作思路发生质变,把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干部考核体系并占有重要分值,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为扭转污染恶化态势,我省2016年率先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并逐年加大攻坚力度,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
与此同时,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长足进步。我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30处,约占全省国土面积4.7%,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分布较广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2017年以来,以“绿盾专项行动”为重点,对自然保护区开展执法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十一五”以来,我省持续推动生态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创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省级生态县19个。
在2018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我省又提出要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坚持削减污染排量与扩大环境容量“两手抓”,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开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为尽快解决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污染防治从“软约束”变为“硬杠杠”,我省污染防治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关键期。
2016年,我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年,从最受关注的治霾着手,源头抓起,实施控尘、控煤、控排、控车、控油、控烧“六控”,解决工地扬尘、燃煤锅炉、工业排放、黄标车、劣质油、秸秆焚烧等污染问题,开展不同领域的专项治理,全省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2017年,我省在继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开展水、土污染防治治理。实施“三治本三治标”,大力推进集中供热供暖工程建设,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实施燃煤“双替代”,严格落实扬尘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污染管控、监测监控体系建设。
2018年,紧盯突出问题,我省集中开展重型柴油车整治、工业治理项目、集中供热项目建设、餐饮油烟治理等多个专项行动。全省范围油品提前实现国Ⅵ标准,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试点取得突破。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为契机,紧盯目标不放松,持续发力不懈怠,全力改善环境质量。2019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重点领域专项战役为抓手,开展了非电行业提标改造等“六项治理”。自5月1日起全省在用车环保检验实施新标准,7月1日全省全面执行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在全省开展了“千名专家进百县帮万企”绿色发展服务活动,陆续成立26个行业绿色发展协会,每月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现场解难释疑,服务企业绿色发展。下半年,全省聚焦“三散”,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持续开展散煤污染治理,全面提升散尘污染治理水平。
为筑牢污染防治工作基础,我省实施了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月度生态补偿、有奖举报、环保督察等一系列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夯实各级政府攻坚责任。通过提升环境准入门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不少群众也以实际行动来关注环境质量,参与到污染防治中来。
数年来,我省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突破——大气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和扭转,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净土行动顺利推进。
监测表明:2018年全省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4年均浓度下降了两成半左右。2019年5月至8月,细颗粒物(PM2.5)月均浓度连续4个月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18年省控河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近两成、六成、三成。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明显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抓环保的局面已经形成,生态环境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正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执法执纪的力度空前加大,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我省近年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不少成效,总结起来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的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明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分管环保,并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统筹协调指导、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具体负责的推进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标本兼治,强化源头严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三大结构优化调整有序推进。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持续推进工业深度治理,强化治污减排,把超低排放改造扩展到钢铁、水泥等行业。
三是坚持科学治污,严格依法治污。把具体问题整改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环境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步伐,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调度推进机制,对当月或连续排名靠后的,分别实施通报、警示、约谈。强化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用好“一明六暗”机制和五步工作法。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经济手段倒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行绿色调度机制,建立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加快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实现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和工业企业在线监测监控全覆盖。
四是坚持严厉执法,保持高压态势。遵循“零容忍”的环境监管执法理念,着力构建环保、公安、司法等部门协作配合的环境监管执法联动机制,落实“双随机”监管制度,开展各类专项执法和集中暗查执法行动。
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深化环保改革。加快推进深化环保体制改革,高位推进环保督察工作。切实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充分发挥好环评制度源头预防作用和可持续发展“控制闸”“调节器”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美丽河南、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